【中国非遗文化探源】全面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

秘书处 信息资讯评论30,813字数 859阅读2分51秒阅读模式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创了中国模式,积累了中国经验。非遗保护传承深入人心、利国利民、成效斐然。”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全面分析、研判非遗保护工作成效,紧密围绕我国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全面推进系统性保护工作。

我国人类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主要强调“社区、群体及个人”,并未提及项目的民族概念和民众属性。在我国诸多项目中,多以民族名称进行项目命名,实际上非遗项目多是在各民族中传承流布,具有多民族共享属性,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体现。对此,韩子勇建议,应全面综合分析项目的传承范围、流布区域、涉及民族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等,开展保护和申报,进一步增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系统性、避免碎片化。

2021年,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非遗、学习非遗,投身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同时,信息化、数字化带来非遗传承方式革命,深刻改变了以血缘、地缘、文缘为特点的“口传心授”、家族式、师徒式传承方式。

韩子勇建议,在传承人评选中,要克服民族、地域、身份等囿限,放宽非遗传承人,特别是青年非遗传承人评选视界,以能力、水平和效果等为评选原则。而目前的法律文件,并未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民族、区域、血缘等进行限定,在评选过程中,要避免习惯性的身份意识。

韩子勇表示,目前,不少非遗项目属于集合多项非遗技艺于一体的优秀成果。如四川瓷胎竹编中,瓷器制作技艺属于非遗项目,竹编也是非遗项目;扎染技艺是非遗项目,而折扇制作技艺也是非遗项目,这类集合众多非遗技艺于一体的非遗项目成果和文创艺术品广受欢迎。源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非遗项目,理应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回归于民众、回归于生活。

韩子勇还建议,加强“生产化、生活化”保护,进一步激发相关项目保护单位、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及新媒体平台活力,汇聚形成非遗保护合力,助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徐晓)

来源:中国旅游报

秘书处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03-16 14:06: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iitv.tv/information/2023/03/16/1426.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